close

1600年前陶淵明以對自然田野生活的嚮往寫出避世居的桃園源境。1996年國際級建築大師貝聿銘應小山美秀子之邀,以桃花源故事概念,打造一座山中的美術館。在日本信樂山簏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打造現代桃園源。
造訪MIHO美術館,從遊客中心出發,走~往深山去~。

這個山洞對於MIHO美術館有畫龍點睛的效果,少了這個「轉換隧道」就沒有桃花源避世居的感覺。走在山洞裡會有想要趕快找到前面洞口的光,看到洞口時,會不由自主的趕往前追尋亮源。洞口形成框景,看到美術館時,卻又還不是那麼近的讓你可即。



這個美術館吸引的人潮多半不是裡面的展覽品,而是這個桃花源的故事。很多人來看的是「隧道洞」「橋」與「建築」,這真是一座建築如同美術作品一般吸引過來朝聖的浪漫旅人。這座橋展現了簡約的力與美。這座山洞當初剛完工時,貝聿銘一看馬上皺了眉頭,給她們出的一道難題:「洞穴上的四周要種滿「樹」,洞口包覆不能露出一點混凝土。」當時工程師雖然口頭說沒問題,卻開始吶喊:「在覆土不到100公分的洞口上要種大樹,饒了我們吧!!」

美術館大門也是用「洞」的概念作為框景,往室內看看到遠景與松,往回看到來的橋。這棵「迎客松」是日本園藝的精神,是150年的老松,種下去後請貝聿銘再從美國搭飛機來看,當時一群人打著最壞的打算等待貝聿銘的一句話「改」或「拆」,其實當時大家心中吶喊:「賣哥改阿~(兀皿兀),移老松困難度高,又怕移了會枯死」。貝聿銘看到「松」後,在此來回踱步後,修改先前設計部分大廳玻璃框線的設計。

室內的鋼構,感覺很「輕」,光線透過屋頂打在牆上,配合框線陰影冰冷的牆面變得很溫暖。

大庭的原木椅,配合年輪線俢出邊的線。

美術館內的枯山水。

桃花源陶燒牆飾。

室內的細部設計。
美術館內的展覽品
當初買的紀念品(MIHO介紹錄影帶中文字幕與開幕特定專刊)
MIHO介紹紹手冊。
MIHO透視圖與貝聿銘設計概念手稿。
MIHO美術館展覽是平面圖
神慈秀明會道場(翻拍MIHO開幕專刊特別號),一般遊客不能去到這個道場。
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